学院新闻

跨越千里援疆情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9-02浏览次数:574

 

----计算机学院陈劲松同志援疆工作纪实

为促进新疆的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新疆和边远民族地区的各项改革与发展,根据团中央和教育部党组关于选派专职团干对口支援新疆的安排,20149月,计算机学院陈劲松同志响应团中央及学校号召义无反顾地到祖国西部的新疆参加支援建设工作。这里虽然有各种困难,气候干燥,饮食习惯不同,生活也极不便利,加之,他女儿今年中考,妻子一个人在武汉照顾,怨言颇多。但该同志仍以舍小家顾大家,克服生活困难,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兢兢业业地工作,一年来,在精河县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该同志秉承“用心、用情、用智”援疆的理念,克服了入疆时间短、情况人员不熟、人文观念差异、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和寂寞孤独等困难,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全身心投入到了援疆工作中。无论从人才援疆、智力援疆,还是从资金援疆的角度看,该同志始终不忘肩负的援疆工作使命,圆满的完成了挂职锻炼任务,在锻炼意志、提高境界、发挥自身作用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收获。

深刻领会中央精神,积极融入新疆

按照组织安排,援疆期间该同志担任新疆博州精河县团委副书记,主要分管对口援建及项目工作、希望工程、青工、青少年维权、财务、车辆管理工作,并协助书记抓好企业和机关团建、青年志愿者、办公室及信息宣传工作。一年来该同志做了不少实事,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和同志们的信任、支持。

援疆是对一个人的历练,是人生非同寻常的一个阶段。离开家庭和同事朋友,只身在外,能否经受住考验,能否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开展工作并力争做出成绩,关键是要经得起考验,抗得住风浪,树立好形象。在这方面,该同志始终告诫自己不仅仅是个人形象问题,而是代表了黄冈师范学院、代表了湖北省高校的形象,除了不断加强学习,努力克服困难适应新环境之外,还特别注重提升自身政治素质。援疆工作是中央为维护边境稳定和民族团结作出的一项极端重要的战略决策。进疆以来,该同志首先从政治素质的提高来要求自己,该同志认真学习与领会中央与新疆、湖北两地关于援疆工作的方针政策,同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与资源优势,将自己积极融入新疆,当一名合格的援疆干部。援疆意味着奉献,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诸多不便,诸事不易,没有牺牲精神是不行的。该同志时刻提醒自己,向以往优秀的援疆干部学习,向身边的榜样学习,虽然只有一年时间,该同志也要像伫立边疆的大漠胡杨一样,无私奉献,为边疆多做实事,在精河留下该同志的印迹。新疆工作十分特殊,有着复杂的国际环境与民族宗教问题,该同志始终注意找准位置,与当地干部合作交流,自觉做到到位不越位、参与不干预、干事不添事,积极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在援疆工作中,该同志一方面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一方面特别注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自觉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除此之外,该同志还和自治州团委的相关领导、湖北援精工作队、黄冈援疆工作队的部分领导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援疆工作是一项考验自身能力的重要工作,以前该同志接触共青团工作不多,对民族宗教工作更是门外汉,一年来,该同志将学习提高当成自己的首要任务,在干中学,向身边人学,向书本学,抓住一切时间充电。他深知,援疆工作说是一年,其实时间稍纵即逝,要利用这个难得机会充实提高,不断完善自己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为今后更好地干好本职工作。

新疆工作的重心始终围绕民族团结、去极端化、打击“三股势力”、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建设长期发展等,那么团的工作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坚决围绕这个工作重心来开展。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该同志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先后参加了自治区组织的援疆团干培训、自治州组织的团干培训、及团中央在新疆举办的为期一周的全疆团委书记培训班学习及县里组织的民族宗教政策培训会,系统了解了新疆“三史”(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民族宗教政策及新疆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全面了解了共青团的历史,掌握了团的基础工作任务、方法及民族地区共青团的工作重心;深刻领会到新疆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性、打击“三股势力”去极端化的紧迫性,及利用现代文化引领青年的必要性,为后续干好援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该同志还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八项规定、自治区十条规定及三严三实和焦裕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决议、决策的自觉性,在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等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始终保持同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州、县委高度一致。再一方面该同志还认真学习团十七大、自治区团十二大会议精神,加强团的业务知识学习,开拓思路、创新方式,提升开展团组织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开拓创新,多方争援办实事

“有志而来,有为而归”。来精河工作以来,该同志多次联系对口援建的襄阳市和荆门市团委,加强感情交流,积极争取对方援建项目,201411月份和襄阳市团委达成了《对口支援新疆博州精河县团委工作方案》,共计五项援建项目:对口支援精河县团委建设及团建规范化示范村项目,援建四个团建示范村各1万元,援建精河县团委3万元,共计7万元整;在精河县实施困难小学希望厨房建设项目,援助6万元的标准化厨房设备;实施团干部教育培训项目,即2014年至2017年间每年选派10名团干部到襄阳参加团干部培训班,培训期间的食宿和培训考察费用由襄阳团市委负责,目前,2014年的培训计划已顺利完成;实施青年企业家交流考察项目,即精河县团委组织青年企业家代表到襄阳市交流考察学习;实施“襄阳-精河青少年手拉手”活动项目,即一方面精河县团委每年组织由一名辅导员带队的10名少年儿童团队到襄阳参加夏令营活动,与襄阳市少年儿童开展结对交流活动,另一方面每年组织精河县100名青少年与襄阳市100名青少年开展远程手拉手结对活动。该项目为精河县团委争取援建资金13万元及近7多万元的培训考察交流项目等,共计20余万元。

另外,该同志还积极与自治区团委和青年文摘杂志社联系,争取到免费捐助给精河县的832015年《青年文摘》,价值近万元。目前该杂志已开始逐月寄发到精河县初级中学、大河沿子镇第一中学、八家户农场中学,并充实三个学校每个班的读书角,给了孩子们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感悟新疆,大爱大美,无怨无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生长着无数生机勃勃的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和沙漠胡杨,它们既有坚强、挺拔的共性,又有独特的风姿,成为新疆精神的代表,特别是“大漠精灵”胡杨那“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的精神是新疆人所特有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思想作风的天然化身!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熏陶,经常有一种为事业献身的冲动。特别能体会到责任和使命对生命的意义,一年来的援疆经历给该同志上了很好的一堂人生课。

一年来,风雨兼程,有艰苦也有欢乐,在精河这片土地上,该同志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忍受了寂寞思念,牢记宗旨,不辱使命,团结当地干部群众,尽心竭力,恪守职责,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和生活,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努力;经受住了摔打,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累积了经验,提升了自身素质。严格要求自己,服从组织管理,埋头苦干,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忠实履行着自己的诺言。时间稍纵即逝,他回顾这一年来的援疆经历时坦言:“付出的是艰辛,收获的是财富;失去的是脂肪,留下的是筋骨;花白的是头发,磨练的是意志;留下的是奉献,带走的是真情,真所谓“一年援疆路,一生新疆情”!

 

副校长王芹同志到新疆精河视察援建工作并看望援疆干部

 陈劲松同志在高校挂职团干部工作总结大会受到自治区团委表彰

 自治区团委对陈劲松一年来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